乾圣動態
資管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大趨勢,萬事具備,只欠東風。
在《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》里,同學們提了一個問題:“對于中國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趨勢的看法。現在從銀行出去,選擇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,是否是正確選擇?”
我猜,不管對于居民還是從業者來說,這都是一個特別特別關心的問題。所以,這里我要重點回答一下。
要對這個問題作出正確回答,首先,我們就需要理解我國財富管理、資產管理的現狀。
目前,中國的資產管理、財富管理市場可以用一句話概括:財富在快速增長,金融資產的比重將進一步增長。
截至2018年底的時候,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了190萬億人民幣。根據招商銀行的私人銀行財富報告,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群,在2019年底會達到220萬人口。220萬是什么概念呢?就相當于立陶宛、斯洛文尼亞這樣的的人口。而且,從2016年到2018年,像這種高凈值人群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都在12%左右,屬于極度高速的增長。
那么,這樣巨量的、快速增長的財富中,不同資產的比例到底是什么樣呢?
首先,和其他發達相比,中國居民在現金儲蓄、不動產上的投資比例是比較重的。
大家可能知道,房地產占著半壁江山。不同的統計口徑有不同的答案,有的認為是55%左右,有的認為房地產在我們的資產配置中達到70%左右。現金儲蓄大概是不到30%,而金融資產大概只有10%。換句話說,中國居民的金融資產配置比例是遠遠低于發達的。
這是從居民的資產配置的角度。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,從資產管理行業的角度來看,也會發現類似的證據。
一個是看資管規模占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,這個比重被稱為資管行業滲透率,這個比率越高,就意味著資管行業越發達。像澳大利亞、美國、法國這些,這個比重都在15%以上,甚至能達到18%。而中國,這個滲透率是比較低的,在10%以下。
第二個要看投行、券商業務中資管業務所占的比重。一般按照慣例,成熟的投行里面,資產管理業務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。像高盛,資管業務的比重是18%,這是很低的。摩根士丹利是30%,瑞銀大概是40%。而中國券商行業資管業務的收入占比僅僅是10%,證券上市公司資管業務的占比僅占3%。遠遠低于發達的水平。
當然,這個數字也要理性看待。因為,中國是銀行業獨大,所以,很多資管機構是內生于銀行體系的。3%也好,10%也好,不一定能夠完全反映資管行業的現狀;第二,資管業務的增速很快,從2007年不到1%,到現在10%左右的水平,這個速度還是比較快的。
所以,剛才這些討論指向一個你要記住的基本事實:中國的資產管理、財富管理處在初期階段,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和家庭財富的累積,資管行業的發展在中國是一個大趨勢。
高凈值人群財富分布圖
數據來源:招商銀行私人銀行財富報告
數據來源:歐盟統計局,美聯儲
數據來源:各國央行和統計局。中國、韓國數據是2014年,日本是2018年,印度是2017年
證券行業收入結構
數據來源:中國證券業協會
了解了這個大趨勢以后,接下來要問的就是:我們應不應該離開銀行去從事財富和資產管理業務呢?
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,就需要更加謹慎了。
我們還是從歷史經驗去找一些啟示。先看看發達市場的財富管理行業到底是怎么興起的。
70年代開始,美國財富管理、資產管理行業進入高速成長期,幾個要素共同驅動了這樣的高速增長:
個就是民間財富的快速累積。美國在70年代的時候跨入了萬元美金社會,也就是人均GDP超過了萬元美金。經過戰后幾十年,各個美庭開始擁有存量的財富,所以,民間有錢需要管理的局面出現。
第二,在六七十年代以后,金融學的理論有了重大的突破,資產定價進入了更加科學決策的階段。
第三,也是特別重要的,從七十年代開始,美國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了資管行業很多支持。比如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《證券法》、《證券交易法》、《投資公司法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,為共同基金行業設立了結構,以及管制的框架。到了80年代,放松利率管制,然后鼓勵金融工具創新。在這之后,美國的資管行業就一日千里了。
像1980年的時候,美國資產管理的規模是GDP的0.55倍,到了1999年,就是19年之后,已經達到了1.85倍,這個增速非常驚人。然后,克林頓總統在臺上的時候,金融服務現代法案出臺,美國的金融混業經營全面放開。所以,資管行業就更加紅火了。
我講這些并不是去簡單地羅列事實,而是要告訴你:中國現在的資管行業轉型屬于一個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的狀態。
2019年,中國的人均GDP要超過萬元美金,也就是說中國居民財富的累積達到了一個相對高的程度。但是,我們還需要相關法律的進一步完善,比如說要能夠在立法上明確地規定加大直接融資的比例,比如說需要修訂和完善《信托法》、《證券法》、《證券投資基金法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。明確資產管理業務的屬性,然后要統一地方和中央的監管尺度,還有資管行業的計稅準則等等,這一切都是需要很長時間的。
而按照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模式,這些改革一定是要在避免對銀行業產生過度影響的情況底下,逐步實施。
這句話有兩重意思:,資管行業、財富管理行業肯定是未來十年中國金融市場的一個重頭戲;第二,銀行不一定會在這部大劇里隱退,那些有實力的國有大銀行反而可能自我革新,成為資管行業的主角。
所以,進入資產財富管理行業,一定要離開銀行嗎?這個答案我不確定,取決于你所在的銀行到底是什么類型,是什么規模,什么實力。
后我還要提醒一句:資產和財富管理是趨勢,但是,目前中國市場上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問題是很多的。
其實即使在美國,這個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到底是獨立咨詢顧問,還是賣方銷售,討論也非常多。2017年年底,美國的消費者聯盟就發表了一篇文章,叫“Financial Advisor or Investment Salesperson?”,特別地戳中要害。文章的結論就是:所謂的第三方理財規劃師,其實大部分都收取產品的傭金。在中國,這種情況大家都知道,就更加嚴重了。所以,大部分的第三方理財其實就是金融產品銷售。所以,一到經濟下行的時候,資產端收益不好,這種模式就特別缺乏持續生存的空間。近年來,中國所謂第三方管理機構頻頻爆雷,也就是這個原因。